医院建设咨询 医院工艺设计咨询

专业咨询:182-1092-3990
   垂询电话:(010) 5900-0574

HSM睿勤业务咨询

或即可致电:
专业咨询:17710290930 垂询电话:010 59000574
HSM在线咨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艺研究

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追求—对医患人群双重关怀 —记北京朝阳医院新建门急诊病房楼工程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工程》2008年第9期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2-04-03 19:47:4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位于北京朝阳医院院内东南部,改扩建一期工程新建门急诊病房楼以及锅炉房热力站,新增床位220张,2001年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工程总建筑面积84,910平方米,总投资59,660万元。主体建筑地下三层、门急诊楼地上十层、病房楼地上十三层,内部功能包含了门急诊、病房和医技科室各项医疗功能。工程于2004年初开工建设,2006年5月完成主体结构,2007年12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设计单位为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施工单位为中建三局股份公司,监理单位为中咨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新建门急诊病房楼工程在设计、建造、开办过程中,时刻关注医患两个人群,即为医院主要服务对象的患者就医创造良好环境,也为长年工作其中的医护人员创造便利工作生活条件。从患者候诊、就医,医护人员更衣、休息,到采光、通风、采光、消毒等方方面面为建筑中的人群提供良好的照顾。

一、 通过窗井与大自然拥抱

    天井使建筑呼吸:城市医院在改扩建发展过程中土地无疑是最紧缺的资源,而作为医院建筑,无论是舒缓患者焦虑的心情和保证常年工作在其中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来说,均需要更多地自然元素。朝阳医院设计在地上五万平方米的集中建筑内设置了四个天井,尤其是门诊A、B两个21米X15米的大天井,从窗内望出去能够找到自然空间的感觉。除天井C外,A、B、D三个天井均在天井下部设置了开敞空间,使天井内空气自然循环,规避了传统天井负压效应对向天井开窗房间的不利影响。在春秋季节,打开宽阔走廊在天井的开窗,室内与室外空气快速对流,使建筑吐故纳新。

    共享大厅实现候诊空间全面采光:在十层门诊楼西侧设置通高的弧形玻璃幕墙,内部四、七、十每三层为一个楼面,形成若干个净高三层的共享空间,使门诊主走廊和各个候诊空间均能自然采光,自然光线能有效眷顾到相关空间角落。通过精心设计,使建筑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避免了建筑内部大量耗能,节省运行费用,共享大厅的设立也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休息的空间。在装修设计期间,设计师以歌颂、人道、科学、生命为主题的共享大厅装饰墙大型壁画,为舒适的休闲空间赋予了浓厚的医院科学人文气息。

    采光顶为室内空间增加了情趣:在建筑中很多位置,充分利用建筑的自然格局设置了采光屋面,室内活动人员无论是通行和休闲均能感受到充足的自然光线。尤其是偶遇小雨,室内聆听雨滴的声音,使人感觉到直接与自然的接触和互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在建筑中门诊三层候诊空间,既有天井又有玻璃屋面还能面对共享大厅,使候诊空间更显得明亮宽阔。

    每个诊室房间均享有外窗:在门诊诊室设计中,尽量将诊室沿外墙设置,利用建筑天井条件,使每个门诊诊室均能自然采光通风,为常年工作在其中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在明亮整洁的诊室内就诊会使患者更耐心、更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二、 医护人员的专有空间

    医护休息走廊:为给医护人员提供便捷的更衣卫浴条件,为医护人员工间休息提供独立的空间,在门诊楼东侧设置了医护走廊,安排更衣、卫浴、办公等房间,并在人流组织上与患者交通分离。光线充足的医护休息走廊为医护人员交流、谈话、小憩提供专有空间,使医护工作人员在人群熙攘的工作环境中找到相对安静的休息场所。

    个性化的诊室连通:在门诊工作中,部分科室经常需要医护人员相互支持,如耳鼻喉科门诊检查工作较多,需要护理人员同时支持几个诊间,同时消毒品等物流也需要几个诊室共享。在处理门诊内部走廊问题上,很多新建门诊楼选择设置统一的门诊内部走廊,但由于大量诊室有私密性要求,造成门诊双廊设计以诊室“黑”房间为代价,朝阳医院门诊楼选择了个性化解决诊室连通问题。在部分需要的科室,采取了局部连接几个诊室的方式,解决局部医疗相互支持,对房间的采光不造成影响。

    独立的病房医护工作区域:在我国医疗体制中,病房是专业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学习、会诊、交流等科室建设的主要场所,在朝阳医院病房设计中,采用双廊布置方式,利用北侧尽端走廊布置医护办公、更衣、值班、示教、卫浴、库房等功能房间,为医护人员创造相对安静的独立区域。

    门诊十层设置医护休息空间:为给紧张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放松、舒适的休息交流场所,在门诊顶层十层行政办公区外层屋面上设计了“玻璃房”,由于位置比较偏僻自然安静舒适,且在屋顶光线充、视线广阔。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此读书、茶歇。一定量的舒适的休息交流空间一方面体现了院方对职员的呵护和关怀,同时也能增加职员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 控制院内感染不遗余力

    房间通风是最主要的措施:院感控制的测量手段是落碟菌数培养计数法,主要原理是测量空气中的致病菌浓度。因此,采取各种通风措施降低空气中致病菌浓度应是直接有效的措施。在朝阳医院的设计中,除所有房间设置开启窗扇外,采取了窗上通风器方式,让室内热空气与外界自然对流,虽然对流速度比较缓
舞妖  12:21:40
慢,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然能够保证房间的自然通风。另外,2003年北京SARS爆发流行后,院内感染控制加大了投入,本项目在所有诊室和无外窗房间均增加了机械排风,旨在最大程度提高房间通风能力。

    应用光触媒技术进行空气消毒方式的探索:传统空气消毒采用紫外光照射方式,但紫外光照射作为静态消毒手段,需要净室并且较长作用时间,仅对非流动空气有效,作为消毒后落菌数测量可能合格,而对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气细菌消杀作用无效。对于现代医院人流较大净室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做好空气消毒措施,朝阳医院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联合医院感染科、护理部等医疗部门共同参与,经过反复论证、多方调研,取消原设计的紫外灯消毒设计,探索使用了以光触媒技术为基础的空气消毒风口设施,对医院急诊各种房间、门诊各种治疗室以及无外窗的医疗功能房间进行动态空气消毒。

    呼吸ICU引入感染病房设计理念:朝阳医院呼吸科在国内处于学术前列,承担着大量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任务,尤其重症患者传染风险较高。为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在呼吸ICU的设计中引入感染病房设计理念,采用医护与患者通道分离的方式控制人流物流,采用自医护区向患者走廊的压力梯度控制空气流,特殊重点病房更是采用负压病室的方式控制空气流外溢对其他患者的感染风险。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利用进一步实现了医院建设的人性化的追求——对医患双重的关怀。

    保证地下急诊自然通风:由于城市土地紧张,在规划时将急诊设在门诊地下一层,为保证急诊区域的自然通风,设计时将门诊主要天井延伸到地下一层。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力求在南北两侧的汽车坡道雨蓬建设中预留侧窗,增加地下急诊区域的自然通风条件。以上措施使得地下空间无局促和憋闷感,建筑设计技巧的运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 为日常使用考虑的更多

    诊室手盆便于医生使用:在医院,往往大家认为患者之间感染是需要重点防护的,但实际上医院院内感染的主要携带者是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原因,医护人员需要接触不同的患者,要求医院在管理上和设施上做好“检查一患者即要一洗手”的院感控制原则。诊室手盆位置应从操作流程角度,最大程度地便于医生检查诊断后洗手。朝阳医院手盆位置改变了传统在门口设置的规律,而是设在了诊室内侧由诊床到诊桌最便捷的位置。

    L形诊台便于使用电脑:随着医院信息管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生工作站已经成为医疗工艺必须配备的条件。在开办采购中,医院开办组调研考虑了工作站主机、显示、打印等设备的安放位置以及观片灯、打印单据等等医生桌面必备的物品摆放位置,最后确定采购L形诊台取代传统的—字形诊台,科学合理的工作台面增加了工作面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

    一次候诊选择软垫候诊椅:医院患者大部分为年老体弱患者,在选择候诊椅时,除考虑宽大舒适、便于卫生清洁外,还考虑到冬季北京较冷、夏季空调温度较低,使用金属候诊椅对于体弱患者长时间使用会感觉不适。为此,开办人员特意在候诊时间较长的一次候诊区域选用软垫候诊椅,虽然耐用方面存在风险,但对患者服务和关怀方面更显细致入微。

    电动扶梯前地面拼出楼层编号:在装修设计中,为解决多层电动扶梯对楼层识别困难的情况,设计师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和空间特点,除采用传统挂式标牌外,在每层扶梯平台处,定制不同颜色的地面材料,拼出楼层编号,使乘坐扶梯人员随时能看到将要到达的楼层,效果快捷方便。

    设置应急医疗抢救扩展条件:按照医院建设定位之一的国家中毒救治基地要求,在应急状态下应能够具备收治和抢救大量患者的条件。在医院相关领导的提议下,在门诊大厅、急诊候诊等平时公共空间设置了氧气、负压气体接口条件,并图纸规划了战备条件下的病床布局,从而在供电、隔帘、救护车清洗等方方面面做好了应急救治的准备。

    与原病房楼层层坡道连接:一般病房以护理单元为单位进行病房管理,护理单元之间一般没有紧密地联系。但做为大型医院,往往一个科室拥有两个以上护理单元,一个科室的护理单元就存在医生共享、物资共享而产生的大量人流物流。为克服新楼每层一个护理单元的缺陷,在设计中努力协调新老楼各层标高,除四层外保证了各层可以推车通行,从而有效利用了新老楼各四部医用、客用电梯设施,有效解决了日常使用期间的人流物流通行问题。

五、空间装修的人性化体现

    根据功能和流程设计宜人的环境:建筑首层门诊大厅是人流交通最集中的地方,容易出现病人尤其是初诊病人因不了解情况而走冤枉路的情况。因此医院专门设置了咨询服务、信息显示服务、引导标识等服务设施,以起到疏散人流,减少患者人流穿插,提高医疗流程效率的作用,使病人在入院过程中,始终处于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生气盎然的气氛中。

    精心选择空间围合装修材料:建筑大厅天花吊顶采用穿孔吸附噪音的金属吊顶,能有效吸收噪音,降低噪音污染,有利于保持宁静温馨的室内环境,避免影响就医过程中的医患的心理感受和身心健康。建筑公共部分的地面采用玻化砖铺地,墙面采用合成(康贝特)板材饰面,以上材料耐划痕不污染,易清洁,美观大方,一方面能创造出舒适卫生的医疗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医院保洁人员的工作强度,体现了对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怀。

    迎合医患心理感受的色调:当前新的医院设计概念,从“看病”层面已过渡到“预防”层面,因此需要加强日常的医疗呵护,使病人产生“家”的感觉,对此,考虑病人的心理感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同时,对于长期工作在其中的医护人员,更需要温馨怡人的环境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经相关专业分析认为,人们感受所处空间环境通常首先是光线,而后是色彩,最后才是形体。在光线和空间形体确定的情况下,空间的色彩构成就是空间环境和气氛营造的首要因素了。有些传统医院使用的色彩是“苹果绿”,这种色彩属于冷色调系列,实践证明此种色彩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因此,我院的室内空间改变通常医院采用的色彩系列,采用“象牙白+浅咖啡”的色调,室内灯光的色温也控制在4500左右,高照的区域是4500~6000混合光源,以上措施营造出了柔和的室内色彩空间,使医患人员心情平静和温暖,体现了对医患双方的细致关怀。

   亲切宜人的环境艺术: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医院在创造宜人环境的同时,也重视环境艺术的营造,在一、四、七、十的共享大厅内和公共区域都设计了艺术品的位置,尤其是共享空间中建造了歌颂、人道、科学、生命为主题的装饰壁画,其主要目的是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颂扬医务人员对生命的呵护,宣传医院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医院对医患双方的共同呵护,明确了以医护人员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

    北京朝阳医院新建门急诊病房楼工程在设计、建造和开办过程中,本着贯彻医疗流程短捷、服务高效快速的设计理念,注重生态、人性化的医院建设方向。从细节入手,在关怀患者和医护两个人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在医院工程较长的建设周期内,也总结了大量的教训,希望在其他医院的建设过程中能够避免。

(2008年8月1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