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学毕业,读书的时候在北医三院实习做了两年的呼吸内科大夫,之后在国外读医学管理专业,在一家医院管理公司工作了几年。这样的经历使我对于医生和建筑师怎么样能一起把医院建筑设计做好有了更深的一些感受。我从05年开始一直国内在尝试,想试探看看一个医生/医院管理人员在医院建筑领域能够起到什么样作用。医院的建设工作是由一个大的团队一起工作完成的,这其中包括功能规划师、建筑师、机电工程师和内装设计师等,在医院建设从可研、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每个阶段,彼此的工作强度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美国二战结束以后出现了婴儿潮,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得美国建设了大量的医院,其早期的建设医院模式跟我们现在比较相像,也就是院方找设计师进行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建起来,但这些医院在之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这牵涉到医生和建筑师两个不同的行业,让建筑师做临床治疗流程相关的研究就很勉为其难,同样让医生看技术图纸也很不合适。举个简单的例子,图纸上画的一个圈儿中间一个点儿,咱们大家知道这代表手盆,由于诊室的操作流程不同手盆的位置也应该不一样,但一般护士长或科主任直到医院建成后推开门,才知道手盆的位置,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拆改。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医院建设策划顾问,顾问可由Programming、Planning、Architecture、Engineering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员团队组成。Programming(医疗策划/咨询)由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从事与医生、院长进行沟通,把要建成什么样的医院说清楚,然后逐渐向建筑、空间来转化。Planning(规划)一般由有医学的背景,同时对建筑很感兴趣、甚至拿到建筑学学位的人来从事,这个阶段更加重视功能,流程以确定空间指标。接下来是architect(建筑师)和engineer(工程师)的介入。从60年代开始,一些懂医也懂管理得专家就开始成立小型的公司,负责与医院和院长先交流和调研,然后逐步转化为建筑语言,把清析的功能需求变成设计师设计的依据。 美国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医院策划咨询团队,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规模发展到30人的时候,就会被设计院兼并变成一个医疗设计部门,或者被大的医疗咨询机构兼并以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
我今天想讲的主题是医院的量身定做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有医学及管理背景的人的参与能够为设计师们提供更好的设计依据来达到业主的设计要求。我在国内做一些项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跟建筑形态相关的医疗管理模式问题。比如刚刚也提到了DSA,现在七个医疗科室科都已经有DSA,那么就存在集中设置还是分散到各个科室的问题。ICU的设置也存在各专业的ICU和综合ICU怎么分配的问题,随着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基本上各科都有了ICU,如果每个科室的ICU建设规模过大,那么必定会床位不满,为了科室的盈利和效益就会把应该到综合ICU的病人留到自己科里,这样对学重症医学科发展不利,对病人更加没有益处。有的医院心血管专业性很强,心功能/心电检查部分如果设在心内科门诊区,病人看完大夫马上去检查,这种一站式服务给病人带来极大的方便,那么医院是不是还要设置另一套心功能/心电检查设备以满足其他科室病人的检查需求呢?设置两套心功能/心电前期投入较大,而只在门诊设置一套而没有放在功能检查中心,那如何解决住院病人到门诊来进行心功能检查的流线过长问题?这些是与设计的空间功能安排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样地,影像中心、急诊、门诊、住院、手术室、术中MRI等对设备集中或分散的需求都是和空间需求直接相关的,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医院、每个科室的工作量不同需求量身定做。例如一千张床规模的医院,可能会设置一个功能检查中心,把所有功能检查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心脏电生理等都放在一起,但是如果是像北医三院这样的医院,优势学科的专业性怎么体现和表达,集中或分散的研究就会更加复杂。
我觉得这就需要刚才龙教授提到的一种细致的研究, 这样的一种研究可能就更需要有医学背景的人参与在这个以建筑师为主的行业中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医生顾问或医疗策划团队,我们的工作可分为几部分,一部分就是医疗规划,从宏观的需求出发,通过两周患病率、疾病平均住院率等分析门及住院需求。-例如目前区域人口的医疗需求是1000张床,那么建设两千张床就不太合适,是否可以考虑一期、两期分开建设。第二部分顾问需要做的工作,就是Functional and Space Programming(功能流程规划),得出了医疗指标之后,根据门诊量和就诊时间可以算出诊间数以及相应的医技配置、辅助房间的数量和大小等,而做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最后一部分工作是房型研究,真正做过医生的人可能对房型会更有体会,更了解房间的操作流程,可以和设计师一起研究房间的开门方向等问题,后面我会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
接着我讲一下我们做策划时的一些理念。 第一, “医疗模式决定建筑形态”,刚才已经提到了; 第二, “循证测算指导空间指标”,区域医疗需求及学科设置以及主要医疗设备需求的循证测算也是策划咨询研究的内容。例如我们通过文献查询了解到深圳10家医院统计结果显示CT的日单机饱和量是53,意思就是CT一天开机7个小时能够做53个病人,其中百分之五的门诊病人需要CT检查, 那么医院需要配置CT台数就可以推导出来。循证测算结果是一个接近实际而推导出的理论值。肯定与实际情况还会有出入,这就需要和院方及建筑师一起讨论做适当调整; 第三个理念就是“专业空间支撑专业医疗”,例如骨科的专业性怎么体现,就要去研究骨科手术室的房型和其他手术室有什么区别、骨科的的病房跟普通病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第四 “空间指标细化功能需求”,我们充分了解医院对各科建设的决心和科室所需要达到的基本医疗指标之后,为设计师提供各医疗功能单位的面积和房间清单作为设计医院时的参考及依据; 第五,“流程分析引导平面优化”,急诊心梗的病人需要立即去做介入, 颅脑损伤的病人要去手术中心做脑外科手术,怀孕的病人需紧急剖腹产,等等这些流线应该怎么设置,如何引导平面的优化,我们会和建筑师共同研究。
以上就是一些策划的基本理念,接下来谈一下流程的分级。一级流程研究的是科室间的关系,二级流程分析科室内的房间之间的关系,三级流程研究房间里的医疗行为。一级流程中的动线分析我刚刚谈过了,物流和垂直交通这部分的设计,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家属探视比例不一样,电梯型号也不同,因此电梯的计算、物流的需求、洁物和污物的交通流线也是顾问方可以做的工作。关于二级流程的设计,由于我们对空间的理解相对于建筑师是比较弱的,我们可以用绘制泡泡图的方式与建筑师进行沟通。三级流程的内容更加细致,例如房间的开门方向,我们建议诊室要右手开门,因为国内的标准诊室医生要右手位操作电脑,因此右边开门进去相对合理。但B超我们建议左手开门,这样更方便医生的操作以及病人推车的通行。CT诊室中就需要为病人和控制室操作人员在不同的墙面设计两个入口,这样便于观察,病人进门也更容易一些。
我简单地把我在国内做一些项目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有医学背景的人在前期策划的这个阶段,通过跟医院方的反复调研,充分了解医院的医疗模式,了解医院各科室的主要治疗流程特别是特色的专业性治疗,以面积清单结合功能流程图的方式配合设计师设计出一个量身定做的医疗设施。那么通过对医院的量身设计,能让医院的学科特色发展越来越好,也就达到医院发展可持续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