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设咨询 医院工艺设计咨询

专业咨询:182-1092-3990
   垂询电话:(010) 5900-0574

综合性医院中心手术部转运床,预麻间及麻醉苏醒间设置参数研究

作者:郭虎城 王晨 郭雯 张家成 李劲      文章来源:HSM睿勤      发布时间:2014-02-15 15:52:24

中心手术部部分功能房间设置的相关医疗参数分析

Evidence Based Facility Planning Analysis for Selected OR Functional Space 

 

郭虎城 王晨 郭雯 张家成 李劲*

摘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系以神经科为特色一综合性三甲医院,现拟迁建新院。鉴于原有院址中心手术部在实际运营中的超负荷运转情况以及新建中心手术部的巨大预投入,北京天坛医院与HSM睿勤医院管理及建设顾问公司共同组成课题组,就中心手术部的运营效率,设施规划及功能平面流程进行重点系列研究。

本文通过多方面分 析北京天坛医院的全年的中心手术部的相关数据,结合多次实地调研的资料汇总,从医疗流程角度,以满足高峰期工作量为目标,总结量化影响中心手术部附加功能 房间设置的相关医疗参数,辅以对其手术室使用现状的分析,提出提高手术间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相应方法,以期指导新型医院中心手术部的合理建设。

 

关键词:中心手术部 附加功能房间 手术流程参数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ing a full year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r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a tertiary A hospital in Beijing, combining with the self-conducted of this operating department on-site survey data, we analyzed the peak time and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surgical flow from patient arriving to patient leaving the operating department. We found that induction room, PACU positions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 transport bed setup up etc. play key roles to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operating rooms. This analysis provided a methodology when conducting an evidence-based Operating Room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 operation Department, functional units, surgical flow parameters

 

在如今医疗技术迅 速更新发展的大前提下,新型医院建设中的中心手术部的规划建设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配置布局要求,与此同时,在新建现代化手术室的使用管理方面,也同样面临设 施管理、功能标准的新情况。本文通过多方面分析北京某一三甲医院中心手术部的相关数据,结合多次实地调研资料汇总,从全新的角度去分析推导测算中心手术部 相关附加功能房间的使用参数,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

 

1方法与结果

1.1方法

中心手术部的附加功能房间是指手术间功能的前后延伸,用于完善和提高手术间利用率。如以患者为主线,中心手术部的附加功能为以患者进入中心手术部为起点、出中心手术部为终点,过程中依次经过换床间→预麻间→手术间→PACU→出中心手术部,其中至少涉及换床间、预麻间和PACU等三个附加功能房间单位。麻醉开始前1小时看做是患者进入中心手术部大门的时段,期间为术前准备阶段,而麻醉结束时间后2小时为患者离开中心手术部大门的时段,期间为术后整理和PACU停留时段。通过汇总分析北京某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心手术部24间手术室一年内的麻醉记录,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以上4个不同时段的数据分析得出每日的麻醉业务工作量的时段分配频数表,结合实地调研,得出中心手术部门口进出量的分时段汇总统计(表1),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

1.2      结果

 表1  中心手术部进出量分时段汇总统计

 

进入例数d

离开例数d

进出总计例数d

0点-1点

0.15

1.50

1.65

1点-2点

0.13

1.08

1.21

2点-3点

0.03

0.80

0.84

3点-4点

0.06

0.71

0.78

4点-5点

0.08

0.58

0.66

5点-6点

0.23

0.22

0.44

6点-7点

0.29

0.10

0.39

7点-8点

26.03

0.01

26.04

8点-9点

4.67

0.01

4.68

9点-10点

3.32

0.09

3.41

10点-11点

1.33

0.16

1.49

11点-12点

4.57

0.26

4.84

12点-13点

6.66

1.33

7.99

13点-14点

6.64

2.82

9.47

14点-15点

4.37

4.75

9.12

15点-16点

2.29

7.02

9.31

16点-17点

0.92

6.94

7.86

17点-18点

0.65

7.34

8.00

18点-19点

0.78

8.46

9.25

19点-20点

0.79

7.39

8.18

20点-21点

0.70

5.86

6.56

21点-22点

0.65

4.61

5.27

22点-23点

0.68

2.71

3.38

23点-0点

0.41

1.66

2.07

对表1进行作图分析,即可清晰表示出中心手术部每日的进出量高峰时段分布,如图1。

图1中心手术部进出量分时段折线图

结合表1分析可知上午7点-8点期间为第一个进出高峰期,进出量可达到26.04台次/小时,以进入中心手术部的人员(包括手术相关人员与患者)为主。随后进出量基本稳定在5台次/小时以下,直至中午12点再次上升,13点-19点将持续稳定在9台次/小时左右,期间13-15点以进入接台为主,15-19点以送出PACU离开中心手术部为主,总共大约出现3个高峰,随后稳步下降,约每小时下降1.5台次,至夜间0点下降至2台次/小时以下,直至次日早6-7点。

 

2讨论

2.1 换床间

为满足现在集中手术时代中心手术部的层流和洁净要求1,在病房的患者使用手术室外转运床运送进中心手术部大门之后,应在换床间换为中心手术部的内转运床。此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1) 内外转运床的区分使用方法与管理是否合理;

2) 内外转运床设置数量比例暂无明确标准,数量过大严重占用中心手术部空间,数量不足将影响手术室工作运转;

3) 部分患者病情所限应尽量减少病床间的移动次数,故很多时候有减少换床次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带来长时间占用转运床的可能性2

4) 预麻和PACU里患者也将占用转运床,据实地调研结合一般经验为1-2小时。

而无论是否区分内外转运床,其设置的需求量应为能满足每日的高峰期时段的集中运量,根据表1相关的高峰期分析,可以此确定使用转运床的极限情况,从而可得出使用转运床的峰值。然而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由于部分患者病情所限,其换床过程,会带来长时间占用转运床的可能性2,甚至应尽量减少病床间的移动次数。此时即可有区分内外转运床和不区分内外转运床的不同情况,现分别单方面将此二种情况论述如下:

1)不区分内外转运床。则对应时段需要的转运床总数为对应时段及前后两时段的进出总计例数(总和向上取整)、前1小时的进入例数(预麻患者占用)、后2小时的离开例数(PACU患者占用,向上取整)的总和。结合上表,即为7点-8点以及8点-9点时段的进出数总和即为34台。即24间手术室:34张转运床,比例约为1:1.4,可满足峰值使用量。

2)区分内外转运床。则某时段所需外转运床数为对应时段及前后两时段的进出总计例数的最大总和向上取整。结合上表,即为7点-8点以及8点-9点时段的进出数总和即为31台次/小时,可根据医院管理情况而定,若平均20分钟能转送一个病人,则只需10张转运床,若能减少平均转运时间则可以相应减少外转运床数。而内转运床的计算则为对应时段的外转运床进出总数加上前1小时的进入数(预麻患者占用)和后2小时的离开例数(PACU患者占用)的最大总和向上取整,结合上表,即为7点-8点以及8点-9点时段的进出数总和32台。故若能在管理上保证每20分钟可以从病房接入中心手术部一个病人,则手术间:外转运床:内转运床满足1:0.4:1.3即可满足峰值使用量。

2.2预麻间和PACU

术前预麻间是指手术患者等候手术的区域,它包含了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安全管理、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及简单麻醉的麻醉配合3。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4。预麻间和PACU作为手术间功能作用的前后延伸,是以提高手术间利用率的原则而出现,可分担一部分不必要的手术间占用时间。而在现阶段社会医疗条件下,并无强制性设置建议,可根据医院管理习惯和手术科别习惯选择使用。我国的综合医院,建议恢复室的床位数与手术台数的比例为1:1.5-2,或与全天手术例数之比为1:4.一般仅白天开放,急诊及恢复时间延长者,可转ICU继续治疗5

影响预麻间和PACU设置的主要医疗参数主要是每日手术例数,术前预麻时间和术后麻醉复苏时间。结合该院全年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该院的术前预麻准备时间约为1小时,手术后PACU停留时间约为2小时。结合表1可以理解为,患者进入中心手术部的后1小时内可以暂置于预麻间,而离开中心手术部的前2小时内应置于PACU。据此可总结分析相关使用规律:

1)麻醉科完成工作量会在上午8点-9点出现一个集中高峰,达到26.03台次/小时,但作为每工作日开始的第一台手术,一般并不需要预麻间里操作。以后的时段里迅速下降至1.33台次/小时,而下午13点-15点应该出现一天中第1个接台高峰,可达6.6台次/小时,约持续2小时,但是远低于早高峰,随后迅速下降至1台次/小时以下。故预麻间上午的使用率远高于下午。就极限情况考虑,能满足连续2小时高峰量总和,即下午13-15点的情况下就可满足全天需求。而24间手术室理论上需13张预麻床位空间即可。同时考虑到很多手术未必适合预麻,且手术准备时间中除去麻醉时间后将小于1小时的情况,13张预麻床将完全可以满足24间手术间的需求。该院在预麻时间约为1小时、翻台间隔0.75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3.8小时的情况下,每日可多做3-4台手术。

2)PACU在上午10点之前基本都处在1台次/小时以下的接待情况,而在上午10点以后逐渐递增,在下午13点-14点达到7.02台次/小时,随后一直持续在7台次/小时以上水平,至下午16点-17点达到一天中最高峰8.46台次/小时。而同样考虑极限情况,鉴于患者在PACU的停留时间约为2小时,能满足高峰期连续3小时 PACU停留人数总和即可满足全天任何时段需求,据表1可知,在术后患者全至PACU停留2小时的极限情况下,需要22张床位空间,即手术间:PACU床位满足1:0.9即可满足高峰期需求,但考虑不少患者术后有直接转往ICU等其他分流情况,可按医院管理习惯酌情调整。

3)综合对比分析预麻间和PACU的高峰期分布,二者的高峰期分布并无明显交叉:预麻间的使用时间以上午为主,而PACU的高使用率集中在下午。而在预麻间使用高峰期时同时加上同期的PACU的停留患者也不超过PACU高峰期的极限情况,故借鉴国外的设置经验,如将预麻和PACU合并使用,临近不同时段相互借用,使用移动式隔断区分管理,床位设置数量以满足PACU为准,是完全可行且很有必要的,可以大大增加房间的使用率,充分利用资源。

 

3结论

1设置手术间相关医疗功能房间可以有效提升中心手术部的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在不分设内外转运床的情况下,手术间与转运床应达到1:1.4即可满足高峰期需求。

3.在分设内外转运床的情况下,可考虑用颜色差异等方式区分。同时应加强手术室外转运床的运送管理,多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增加外转运床的每小时转运率,则可有效减少外转运床的需求配置数,最终达到外转运床次/小时与手术室间数的比例为1:1.3即可满足高峰期需求。举例如能在管理上保证每20分钟可以从病房接入中心手术部一个病人,则手术间:外转运床:内转运床满足1:0.4:1.3即可满足峰值使用量。

4.单设预麻间的情况下,手术间与预麻间达到:1:0.54即可满足高峰期要求。

5.单设PACU的情况下,手术间与PACU达到1:0.9即可满足高峰要求。

6.建议预麻间和PACU合并管理,则手术间:预麻以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达到1:0.9即可满足高峰要求。

 

4问题与展望

1.本文数据样本仅为一所综合医院的全年汇总,鉴于该院偏重的手术类别术式时长较长,个别手术数量过于集中大量,使得部分数据的估算很难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手术时长较长使得PACU的估算量偏高等,有进一步扩大增加数据样本来源的必要。

2很 多数据的采集和评定并无定则和标准,如中心手术部外转运床的转运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力,如是否安排高峰时段的专用电梯,住院楼 和中心手术部的运输距离和路径,运送设施的先进程度等,故一些相关数据的估算应结合个体医院的个体情况,再适当考虑其泛用性。

3.对极限情况的测算仍需要更多类型医院的第一手数据的支持以细化、准确化。

4.针对中心手术部设置的功能房间并非仅有患者流程中接触的这三种类型,还可以从其它流程(如医护角度等)进行多角度分析,且未来建设中也可能出现新的功能房间,在更多医院相关数据的支持下定可以总结出更多有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潘兆岳,赵文干,田巨龙,等. 洁净手术部建设与管理(一)[J]. 医疗卫生装备,2003,24(9):38-40.

[2] 周方,周玉凤. 洁净手术室现代化发展趋势[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3):54-56.

[3] 贾宏业,刘艳华.手术室预麻间的设立与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2(12):40-41.

[4] 周琳瑛;胡轲妤;吴琼;于国珍;;老年全麻患者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观察和护理[J];当代医学;2010年22期

[5] 忆与麻醉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年04期

 

王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0050

李劲 (*通讯作者) 郭虎城 郭雯 金金 北京轩涵睿勤(HSM睿勤)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100020

张家成 北京通州中医院神经内科